- 地址: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宣恩县天平大楼77号
- 邮箱:
- admin@youweb.com
- 手机:
- 16359542436
- 电话:
- 400-123-4657
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以资源非消耗型发展方式,守护利用好彩云之南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让森林旅游成为——云南绿色发展新脉动森林之于人类,是永恒的绿色家园。云南懂绿、护绿,更想用好绿。
天蓝如洗,层林尽染,深秋的普达措国家公园风景如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中,游人大口呼吸林海中清新湿润的空气,与欢跳觅食的松鼠不期而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浑然天成。
如今,以保护为前提和核心,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地,利用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等林业资源开展的森林旅游,逐渐在云岭大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云南添彩增色的森林旅游,以资源非消耗型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式,在云南林业产业、民生林业的新征程中,标注出一个醒目的绿色坐标。
选择实现天赐财富的永续利用从滇西北独特险峻的雪山冰川、高寒森林,到滇西、滇西南的热带雨林,再到滇东、滇东南的喀斯特地貌,莽莽的原始森林、珍贵的湿地资源、丰富多样的物种,蕴藏着无穷的神奇、巨大的魅力,构成了云南独特多彩的自然生态体系。在这片土地上,有2.87亿亩的森林面积,56.35万公顷的各类湿地资源,种类和数量占全国50%以上的珍稀动植物物种一个一个的物种基因宝库让人惊叹。然而,不容回避的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提速、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同时,大发展的热望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资源约束趋紧和生态系统脆弱之间的矛盾不断放大,如何保证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省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比较落后,但同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愿望又十分迫切。省林科院博士生导师杨宇明教授坦言。以大量的资源消耗换取经济发展,造成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的路子不难再走下去。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拥有丰富森林资源的云南,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地位举足轻重。把云南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排头兵、把云南建成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一系列来自党和国家的要求与定位,让云南直面如何守护利用好宝贵森林资源的历史命题。
破解美丽背后的窘境,实现保护与利用双赢,云南亟须起而行之的探索。此时,森林旅游,这种在原有森林生态系统基础上,通过对生态的保护,进行负责任的旅游等非破坏性使用,从而提高森林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与社区经济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方式,进入云南的视野。
而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重新认识与向往,又为发展森林旅游奠定了市场基础。立足资源优势,借鉴成功经验,与旅游相结合,积极发展森林资源非消耗型产业,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森林旅游作为林业产业的九大产业之一来发展,探索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双赢的全新发展模式。实践保护与利用双赢的云南探索森林旅游,前景广阔,但要做起来并不简单。
作为人类利用森林资源发展阶段中的最高形态,其发展路径的探索并非易事。云南立足自身优势,按照严格保护、强化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一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树立开发与保护双赢发展理念;另一方面,以高水平规划为龙头,建立健全保护、开发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机构,推进地方政府、保护管理机构、旅游经营企业和社区居民多方利益共享机制的形成,将云南森林旅游推上发展快车道。省林业部门与旅游部门强化部门协作,建立起联合推动森林旅游发展的长效机制。做好资源调查和规划设计,全省先后完成了全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国家湿地公园、2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4个国家森林公园先后完成了总体规划的编制,11个国家森林公园启动了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了基础。
寻找保护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云南率先引进国家公园理念,开始了基于国家公园建设的新型保护地模式的探索。2007年6月,我国大陆首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挂牌。多年的精耕,终于结出果实,云南林业发展迈入新天地。至今,云南已建立起普达措、老君山、梅里雪山等8个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不建设与资源保护目标相抵触的设施,不开展与资源保护宗旨相违背的活动的建设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可。用不到5%的面积,实现了对公园95%区域的全面保护。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杨芳表示,国家公园在保护、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5个方面日益发挥出其独特的聚合功能。
8个国家公园建立后,共增加保护面积32.8万公顷,更多的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受到保护。与此同时,700余户社区群众参与国家公园内的土特产、工艺品销售,以及马队运输、食宿接待等近十项经营活动,还为社区群众提供了巡护、环境维护、导览等工作岗位约1200个,2014年发放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总数达3493.67万元。
依托云南生态资源多样的特点,这边国家公园风生水起,那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同样百花齐放,构成了全省主要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前,云南省已建2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13个省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总面积达15.17万公顷;各类自然保护区159个,总面积283.51万公顷;建立红河哈尼梯田、洱源西湖、普洱五湖等11处国家湿地公园,并全部纳入国家投资补助。不仅要遍地开花,关键还在于管得好。
2014年,我省启动了《云南省森林旅游发展规划》的修编工作,用于指导全省森林旅游工作的开展。《森林旅游示范区评定规程》等标准正逐步完善并在各地复制推广,普达措国家公园、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实现了一园一法、一区一法,为森林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结合科考保护,叫响云南品牌。滇金丝猴、亚洲象、巧家五针松等物种在研究监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吸引游客的明星物种。同时,中国红嘴鸥之乡、中国黑颈鹤之乡、中国白眉长臂猿之乡等成为昆明、昭通、保山等地森林旅游的金字招牌。2014年,云南省共接待森林旅游游客3314.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25亿元,直接带动其他产业产值38.12亿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率分别达到148%,443%和275%。
与此同时,全省85%的典型生态系统和近80%的珍稀濒特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得到了有效保存和保护。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湿地公园为主体,全省森林旅游体系已初步形成,为旅游二次创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绿色动力。展望森林旅游产业前景可期云南森林旅游渐入佳境,但面临的难题也不少。
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多龙治水局面亟待打破;对森林旅游的不同理解导致的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博弈,以及低水平引资开发等等,都是发展森林旅游必须解决的难题和矛盾。瞄准问题,聚焦发展。我省将从立法、执法、政策和监管等环节上,进一步维护好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中的各种关系,抓好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充分发挥林业部门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理顺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完善国家公园建设标准,扩大国家公园试点范围,放大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效果。
推进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自然资源保护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切实保护好云南丰富多样的森林资源。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扭转全省湿地功能退化趋势,以保护特有湿地、恢复一批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为重点,完善湿地保护新机制,规范湿地资源利用方式,探索湿地保护新措施。利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契机,加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科学恢复退化湿地,加强湿地科普设施建设,科学开展湿地特色旅游,用先进理念,探索一条湿地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途径。在保护中做大做精森林旅游产业,开发一批功能完善的旅游精品景区,合理利用森林生态景观、自然文化环境和森林公园,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疗养,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森林旅游商品,加强森林文化教育基地和森林博物馆建设,提升云南森林旅游的品质。
目标笃定,路径清晰,生机勃发的云南森林旅游值得期待。(记者崔仁璘张文峰)。
本文关键词:HTH官网,华体会hth(中国)官方网站,HTH官网(中国)官方网站·IOS/手机版APP下载/APP
本文来源:HTH官网-www.lsalyg.com